行業動態
首頁 > 行業動態
十年鑄造牢固的鋼鐵“產業鏈”
作者:管理員 時間:2012-09-24
在喜迎十八的日子里,華東地區的鋼鐵產業鏈建設又傳捷報:
9月8日,江蘇申特鋼鐵有限公司與淮礦物流、銀行共同為“淮礦物流監管庫,斯迪爾交割庫”揭牌,標志著鋼廠與下游企業攜手創建的“平臺+基地”一體化鋼材物流運作模式的啟動。
日前,寶鋼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在青島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此前,寶鋼與中交集團已開展合作,尤其在耐磨鋼產品的開發和鋼材供應領域進行了緊密的合作,有效促進產業鏈的進一步融合,實現鋼材供需對接,促進鋼材新品種的研發與應用。攜手開拓海外市場,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前不久,江蘇沙鋼集團與張家港豐立集團簽署重組框架協議,擬拓展上下游。通過“先易后難,先以廢鋼為主的服務業,后涉及其他產業”的重組之路,利用各自在鋼鐵產業鏈上下游的互補性,更好地發揮協同效應,助兩家企業走出困境。
日前,寶鋼東方鋼鐵與工商銀行在上海正式簽署《供應鏈融資業務全面合作協議》,在國內鋼鐵業首家推出了新型供應鏈在線融資服務。此次東方鋼鐵攜手工商銀行,通過創新在線金融服務模式,為寶鋼供應鏈的中小微企業提供多種低門檻高效率的融資服務,可實現供應鏈上下游企業資金籌措和現金流的統籌安排,合理分配各個節點的流動性,達到整個供應鏈財務成本的最小化,提高整體運作效率。
……
十年來,華東地區的鋼鐵企業在上下游的鋼鐵產業供應鏈建設得到快速發展,譜寫了一個個新篇章。眾多鋼廠與上游的鐵礦石、焦炭、廢鋼等鋼鐵原料生產企業建立原料供應地區;同下游的汽車、造船、港口、機械、家電等制造企業建立固定的鋼材供應、應用、研發協作機制,實現保障供應、開發新品、互利互惠、實現共贏的長效運行模式;與鋼鐵流通業共同拓展銷售渠道,發揮流通領域的“蓄水池”功能,抗御市場風險;……。
這一條條新穎的、多樣的、牢固的鋼鐵產業供應鏈,猶如一個個強大的引擎,推動了華東地區的經濟飛速發展,促進了鋼鐵企業的轉型、重組,增強核心競爭力和抗御市場風險能力。
這十年來,華東地區,尤其是長江三角洲的制造裝備業取得長足進展,而鋼鐵業成為其發展的強大后盾。
我國的制造業在經歷多年的摸索之后真正成熟起來。根據聯合國統計司的統計,中國的GDP總量占世界第四位,近兩年來有希望超過歐洲排名世界第三,制造業在中國的GDP增長當中起著主要的作用,且其增長速度也在三個產業當中是最快的。而長三角地區是我國制造業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由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著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長三角托起的中國制造》指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在近十年間,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制造業高速發展,長三角已經成為托起當代中國制造業的擎天柱;同時,長三角正逐步發展成為新的國際制造業基地。目前,長三角超過三分之一制造企業設立了產品研發機構,平均科研人員占員工比為7.3%,并帶動了比例超過50%的制造業科研活動,科技活動經費、RD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比已分別高達為3.7%和2.4%,經費投入方面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創新的自動化設施投入已超過20%。長三角地區制造業參與終端產品生產企業達到70%以上,純粹的企業OEM(原始設備制造)形態僅占24.1%,ODM(原始設計制造)形態占19.6%。
制造業的發展使鋼鐵業的與下游的制造企業之間的產業鏈更緊密結合起來,融為一體,華東地區的一批大型鋼鐵企業與機械、造船、汽車、家電、機車車輛、飛機制造等企業建立合同機制,這種關系不僅僅提供鋼材,而是共同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拓展國際市場,將“中國制造”走向世界。上海、江蘇、浙江等一批高端裝備,打入國際市場。
鋼鐵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為華東地區鋼鐵企業升級、轉型、產品開發注入了動力和活力。以上海鋼鐵工業為例,“十一五”期間,上海鋼鐵產業在上海工業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基礎作用,滿足了上海工業實際鋼鐵產品需求量的45%左右(按產值計算),有力地支撐了上海先進制造業發展;大力實施精品戰略,加大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力度,著力淘汰落后產能,在產品結構、技術創新、節能減排、數字化經營等方面保持國內領先;同時,上海鋼鐵產業規模適度增長,2010年粗鋼、鋼材產量分別達2214萬噸和2476萬噸,鋼鐵工業總產值達到1722.87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7%,寶鋼集團在世界500強排名第276位。上海鋼鐵產業總體呈現大集團主導、資本高度股份化、代表國內本行業競爭力最高水平、擁有與鋼鐵制造高度協同的產業鏈體系的發展特征。
為滿足下游制造產業發展的需求,上海鋼鐵產業依托寶鋼集團,大力發展冷軋汽車板、硅鋼、寬厚板、能源用管、不銹鋼等高端產品,具備了批量生產超高強汽車板、B23R080等當今世界最高級別牌號的取向硅鋼、核電用690U型管等世界頂級產品的能力。高等級管線鋼及新開發的大規格鎳基合金油管、大型原油儲罐用高強度鋼(國內份額60%)、核電站安全殼用鋼、水電用鋼等重點產品,支撐了西氣東輸、石油儲備、核電、三峽工程等國家重點工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節鎳奧氏體不銹鋼BN系列形成批量供貨能力;形成生產市場緊缺的鈦及鈦合金、高溫合金等板帶的能力。2010年上海精品鋼基地國內獨有領先產品銷量達1073萬噸,占其商品鋼材銷量比例的51.5%。
在這十年間,鋼鐵產業鏈的建設使鋼鐵貿易業態得以提升,鋼鐵流通領域的“蓄水池”功能得到發揮,鋼鐵現代物流初見雛形。上海成為全國最大的鋼材集散地,從事鋼材鋼貿的企業達到12100多家,各地鋼廠駐滬的辦事機構60余家,各類鋼材交易市場40多家,鋼材倉儲300多個,從業人員不下10萬人,僅20萬人口的福建周寧縣,就有近8萬從事鋼鐵貿易的產業,在全國興辦鋼材等專業市場達600多家,各類企業三萬多家,年銷售總額達萬億元,年創利稅近百億元。“周寧商幫”成為上海閩商圈內一支重要的生力軍。經營和投資觸角廣泛延伸于上海及長三角地區,托起了閩商在滬蓬勃發展的一片藍天。
鋼貿企業的生存發展得益于鋼鐵產業鏈,正是牢固的鋼鐵產業鏈,為鋼貿企業提供了發展的平臺,從而促使鋼鐵交易市場的快速發展,同時也為鋼鐵工業的發展帶來動力。目前,不少鋼鐵企業與一批資金實力雄厚、講究誠信的大型鋼貿企業建設長期協作關系,而與鋼貿企業的鋼鐵產業鏈的形勢和發展,也使鋼鐵產業的產業鏈不斷延伸,鋼鐵服務業取得長足發展。如在這十年間,上海鋼鐵企業積極推動鋼鐵產業鏈由鋼鐵制造向上、下游兩端延伸,延伸發展與鋼鐵相關的貿易流通、倉儲加工、物流配送、技術研發、工程設計、結構安裝、節能環保以及融資擔保、教育培訓、電子商務、期貨交易、交易市場、信息咨詢、會展旅游等生產性服務業,初步形成供應鏈、技術鏈、資源利用鏈交織的產業協同和配套能力較強的生產性服務業體系。
上海的鋼鐵業和鋼貿業集中在寶山,基本實現了鋼鐵產業向寶山區的集中,優化了中心城區環境和上海鋼鐵物流的布局。同時,積極推動鋼材貿易與物流服務、港口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集聚于寶山區,特別是集中了上海鋼材交易量和板材倉儲量的絕大部分。此外,支持寶鋼集團積極參與國內鋼鐵產業跨地區戰略重組,初步形成了以上海地區為核心,以“長三角”為重點,跨及華東、華南、西北以及華中地區的新格局。無疑,這也是鋼鐵產業延伸所帶來的效應。
十年鑄造鋼鐵產業鏈,十年鋼鐵產業鑄輝煌。日前,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連續第11次和第8次向社會發布了“中國企業500強”和“中國制造企業500強”名單,有58家從事鋼鐵生產或服務的企業入選,寶鋼集團有限公司以3162億元位居第二,總榜中位居21位,也位居鋼鐵生產企業的榜首。沙鋼公司以2011年營業收入2075.0672億元,分別位居第44位和第14位,為江蘇省入圍企業第一位。南京鋼鐵集團、中天鋼鐵集團、江蘇西城三聯控股集團、江蘇永鋼集團、江蘇申特鋼鐵的營收總額全部超過了300億元,全部位居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前50名。可見華東地區的鋼鐵企業在中國企業500強中占據很大的比重。
“十七大”以來的5年里,馬鋼以先進工藝技術裝備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切入點,充分發揮國家級技術中心優勢,與鐵道部、中國鐵道科學院、北京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安徽工業大學、鋼鐵研究總院、青島四方車輛研究所等高校和院所深化產、學、研合作,成功開發出一大批高端產品,為滿足我國鐵路、石油、化工、橋梁、航天、軍用、汽車、家電、船舶、地鐵等領域需求作出了重要貢獻。H型鋼技術應用與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一項冶金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擁有了數百項專利和系列核心技術。鋼產量、總資產、營業收入分別由2005年的967萬噸、446億元、330億元上升到2011年的1668萬噸、921億元、923億元,實現利稅由“十五”期間累計上繳的90億元上升到360億元,為國家鋼鐵工業和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十二五”期間,鋼鐵“產業鏈”還將繼續延伸、鞏固,成為鋼鐵企業與上下游的生命鏈。在“十二五”上海、江蘇、浙江、江西、山東、福建、安徽等華東地區把發展制造業放在重要地位。諸如:《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光電、智能電網等新興產業,形成江蘇經濟新的支柱產業和重要增長點。重點實施300個以上重大產業化項目,培育500個以上重大自主創新產品,形成200個以上國內外知名品牌。發展30條新興產業鏈,建設30個省級以上新興產業特色產業基地,培育100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的重點企業、500家創新型骨干龍頭企業。到2012年六大新興產業銷售收入實現倍增,到2015年超過5萬億元,形成一批千億元級的科技領軍型企業和產業基地。
《山東省“十二五”發展規劃剛要》提出:以實現工業由大變強為核心,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節能減排水平為重點,深入推進產業調整振興,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產業集聚集約發展,構建以高端產業、高端產品、高端技術為主體的現代制造業體系。做大做強裝備制造業,建設濟南、煙臺、青島、濰坊等整車生產基地,日照汽車發動機生產基地,聊城、臨沂、威海、淄博等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泰安、東營特種車生產基地,青島、煙臺、威海、日照等造修船基地,濟寧、臨沂、濰坊工程機械生產基地,濟南、滕州、德州機床生產基地,濟南、煙臺、威海、泰安、濱州、德州核電、風電及新能源裝備生產基地,濟南、淄博等機電裝備生產基地,東營石油裝備生產基地,泰安、成武輸變電設備生產基地。力爭2015年,支柱產業和骨干企業的關鍵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大中型企業科技活動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普遍提高到3%以上,山東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分別達到2100個、230件。
《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以有色金屬、鋼鐵、汽車、船舶、石化、輕工、紡織、裝備制造、建材等行業為重點,加快傳統產業結構調整。推進汽車配套零部件的發展,進一步做大做強節能高效發動機、傳動系統、懸掛系統等零部件產業,支持K系列發動機項目產業化。力爭江鈴形成70萬輛、昌河形成60萬輛整車生產能力。充分發揮船舶工業現有中小船舶制造的基礎優勢,做精做強2萬噸以下船舶產品,重點發展多用途散貨船、1000標箱集裝船、化學品船、成品油船、中高檔游艇、賽艇等技術含量與附加值高的船舶產品。推進南昌航空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和景德鎮直升機研發生產基地建設,加快建設南昌航空工業城和景德鎮、九江直升機產業園,形成大型商用客機大部件研發與生產能力,擴大教練機、通用機、直升機、無人機及航空轉包生產規模,提升航空設備、材料、零配件加工配套能力及試飛、維修、培訓等保障能力,到2015年,年產各類民用直升機200架、先進教練機200架、通用飛機100架、無人機200架、大飛機大部件50架份。
上海在“十二五”期間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已率先賦之行動。今年8月30日,裝備制造和新材料等20個先進制造業項目,在上海工業重地金山工業區集中開工建設。總投資60億元。據預測,該批項目畝均投資強度達到450萬元,畝均產值達1000萬元、畝均稅收超過50萬元,投產后總產值將超過130億元。未來5年,上海將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型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推進杭州灣北岸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加快上海經濟轉型發展。
……
“十二五”期間華東地區的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將促使鋼鐵“產業鏈”更牢固地延伸、拓展、完善、提升,鋼鐵企業將在產業鏈的上端發揮更大的作用,為制造企業提供高質量的一流鋼材。上海鋼鐵行業已經制定了“十二五”鋼鐵工業發展規劃,明確按照上海建設“四個中心”、加快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產業結構的戰略目標,以“減量、增效、調整、發展”為主線,加強與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對接,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聚焦精品鋼材,加快推進鋼鐵新材料產業化,突出高端發展、創新發展、融合發展、低碳發展,加快改造優化提升上海鋼鐵產業,進一步拓展新型工業化道路,切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并進一步向服務和綠色的方向轉型,努力做到研發最先進、精品最集中、服務最發達,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引領我國鋼鐵產業由大到強。
上海鋼鐵企業圍繞“十二五”期間上海發展新能源汽車、民用航空制造業、先進重大裝備制造業、海洋工程裝備等高新技術產業的需要,推進鋼鐵高新材料產業化,提高國內獨有領先產品的比例,產品總體向“高強韌、耐腐蝕、易焊接、長壽命”方向發展,重點發展八類核心戰略產品2015年,取向硅鋼產能達到30萬噸;高強汽車板產能達30萬噸,TMCP船板產能達50萬噸以上,火車車廂用耐候熱軋板產能達30萬噸以上,特殊鋼形成25萬噸的合金板材規模,高端特冶產品占特殊鋼長材產品的11.4%。
同樣,在“十二五”江蘇省鋼鐵產業以市場需求與產業政策為導向,通過控制總量、優化布局、淘汰落后、聯合重組、技術進步等方式,進一步調優調高產品結構,加強高性能、高質量及升級換代鋼材產品技術開發和應用;采用大型化、連續式、高精度、低損耗冶煉和軋制設備,集成式、循環型工藝流程,加快鋼鐵行業“普轉優、優轉精”的結構調整,重點發展特鋼、優鋼、精品鋼材和特種合金等品種,力爭到2015年,江蘇省特殊鋼、優質鋼比重提高到65%,滿足制造業對鋼材的需求。
江西鋼鐵產業亦明確“十二五”發展發展目標,利用九江港口優勢,結合城市鋼鐵企業的搬遷改造,推進企業重組,淘汰落后產能,建設九江沿江千萬噸級優質鋼鐵基地。支持發展高強度汽車用鋼、船板、高強度彈簧鋼等高附加值產品。
山東省鋼鐵業暫停審批山東省鋼鐵行業建設項目,以使山東“調整鋼鐵行業工業結構,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遏制無序建設,轉變發展模式,加大建設項目環境違法行為整治力度”。在“十二五”,山東的一些鋼鐵企業重點發展鋼簾線用線材、優質線材、高強度棒材等產品系列,成為山東省的專業棒、線材出產企業。
福建鋼鐵產業根據制造業及下游行業的需求,制定《福建省冶金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到2015年,全省冶金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將達4100億元,“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18.8%。其中鋼鐵工業3000億元,年均增長20.4%;有色工業1100億元,年均增長14.9%。其中鐵礦石原礦1100萬噸、生鐵1500萬噸、鋼2000萬噸、鋼材3000萬噸、鐵合金100萬噸、電解鋁15萬噸、鋁材120萬噸、鎢及其化合物3萬噸、硬質合金5000噸、細鎢絲160億米;電解銅20萬噸、銅材25萬噸、稀土冶煉分離1萬噸、稀土材料(磁性、發光、儲氫等)1.2萬噸、黃金40噸。2015年福建省鋼材消費量將達3000萬噸以上、鋁120萬噸、鋁材50萬噸、銅80萬噸。
正是從鑄造鋼鐵“產業鏈”這一目標出發,華東地區的鋼鐵產業確定了“十二五”發展規劃。可以相信,在過去的十年所鑄造的鋼鐵產業鏈,將在“十二五”繼續向深度、廣度、高度得以延伸、發展,為我國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