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首頁 > 行業動態
中國鋼企不再“以鋼為綱”開展多元化經營
作者:管理員 時間:2011-05-03
新華網武漢4月29日電(記者周夢榕)產紅酒、造機器人、建電子廠、購買汽車公司股權 中國鋼鐵企業在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產國和消費國后,面對產能過剩和鋼鐵業的微薄利潤,開始另謀出路,“不務正業”,投資非鋼產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楊建龍說,大型鋼鐵企業不可能再通過擴產來獲得發展,在以兼并重組方式擴張的同時,向產業鏈上下游縱向延伸,努力開拓“非鋼”產業,已成為中國鋼鐵企業在新形勢下的新選擇。
中國鋼鐵行業近年來正成為中國“最不賺錢的工業”,銷售利潤率呈現連年下降的局面。據中鋼協統計,72家大中型鋼企銷售利潤率2007年為7.5%,2008年降到約5%,而2009年降到了2.8%。2010年的數據也并不理想,大中型鋼鐵企業全年平均銷售利潤率只有2.91%,遠低于全國工業行業6%的平均利潤水平。
今年2月正式缷任中國鋼鐵協會長的武漢鋼鐵集團總經理鄧崎琳說,中國去年的粗鋼產量突破6億噸,達到6.3億噸,超過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鋼鐵供需矛盾突出迫使鋼價下降。另外,從去年初以來,進口鐵礦石、焦煤等原燃料采購成本不斷上升,僅進口鐵礦石一項,2010年中國進口鐵礦石超過6億噸,漲價使鋼鐵企業每年損失幾千億元人民幣,全部進入鋼鐵生產成本。在鋼材價格下降,生產成本大幅度上升的雙重壓力下,鋼鐵企業生產經營困難。
“中國鋼鐵工業產能急劇擴張的時代已基本結束。企業涉足非鋼項目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壽榮說,鋼鐵生產經營面臨的產能嚴重過剩、產業集中度低、控制能力弱以及資源、能源、生態環境三重壓力越來越大。眾多因素的制約,將促使中國鋼鐵工業進入調結構、轉方式、中低速增長時代。
中國大型鋼企已紛紛加快多元化經營的步伐。在各大鋼企陸續公布的“十二五”規劃中,不約而同地提到要加快“非鋼”產業的發展。武鋼去年的“非鋼”業務利潤達到18億元,占利潤總額的一半以上。規劃到“十二五”末,武鋼“非鋼”產業收入1100億元以上,占規劃總收入3600億元的比例超過30%。
武鋼規劃發展部副部長高波說,“十二五”期間,武鋼將把“非鋼”產業的發展思路從“一業為主”變為“一業為主,適度相關多元”。企業將圍繞供銷鏈發展礦產資源、鋼材深加工、國際貿易相關產業,圍繞生產鏈發展工程服務、后勤服務、金融服務類產業,圍繞價值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等。
資料顯示,早在2001年,首鋼的“非鋼”產業就已經占據了其整體利潤的半壁江山。首鋼通過發展“非鋼”產業不僅提升了企業的形象,而且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如今,首鋼集團涉足的“非鋼”產業已經涵蓋采礦、機械、汽車零部件、電子、建筑、房地產、服務業、海外貿易等多種行業。其中,僅在電子、機電業的銷售收入就達到131億元,比5年前翻了一番。
寶鋼的主要業務布局分為鋼鐵主業、資源開發業、鋼材延伸加工業、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生產服務業、煤化工業。這種產業布局被寶鋼稱為 “1+6”。
中國一直十分重視鋼鐵生產,鋼企花大力氣開展多元化經營在五十多年前是不敢想象的。1958年,中國提出“以鋼為綱,全國躍進”的方針,掀起了全民煉鋼的高潮。農民、學生等狂熱地將家中的鐵鍋、鐵鏟等鐵制品貢獻出來,在公社、學校、廣場等處用自制的“高爐”煉鋼。當年的“以鋼為綱”不僅沒有生產出大量合格的鋼材,還造成了嚴重的浪費。
鋼鐵業目前面臨經營方式的巨大轉型,業內認為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以物流業為例,預計“十二五”時期,中國鋼鐵物流量將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長,流通范圍和增值空間也將進一步提升。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首席分析師李世俊介紹,鋼鐵消費預計在“十二五”末期達到7億噸左右,接近飽和,鋼鐵物流不僅能夠通過提升鋼鐵業物流配送水平實現鋼鐵業的精細化生產,同時還將通過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成本,為鋼鐵業帶來巨大的附加值。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蔡進說,目前我國鋼產量與物流量的比例為1:5,即每生產1噸鋼,需要5噸物流量。去年,我國生產了6.3億噸鋼,產生30億噸鋼鐵物流量。2009年,鋼鐵物流業企業的平均利潤率為6.7%,一些貿易加物流的鋼鐵流通企業利潤率甚至達到8%左右,遠遠高于我國生產資料流通企業利潤率1.2%的平均水平,也遠高于鋼鐵業的平均利潤率。
“鋼鐵企業的多元化經營不會影響中國鋼鐵主業生產。”鄧崎琳以武鋼為例解釋說,鋼鐵仍是武鋼主業,企業主要的經營創利和資金流還是依靠鋼鐵業,沒有鋼鐵可能導致集團的全面癱瘓。在多元化的同時,武鋼絲毫不能放松發展鋼鐵業的努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楊建龍說,大型鋼鐵企業不可能再通過擴產來獲得發展,在以兼并重組方式擴張的同時,向產業鏈上下游縱向延伸,努力開拓“非鋼”產業,已成為中國鋼鐵企業在新形勢下的新選擇。
中國鋼鐵行業近年來正成為中國“最不賺錢的工業”,銷售利潤率呈現連年下降的局面。據中鋼協統計,72家大中型鋼企銷售利潤率2007年為7.5%,2008年降到約5%,而2009年降到了2.8%。2010年的數據也并不理想,大中型鋼鐵企業全年平均銷售利潤率只有2.91%,遠低于全國工業行業6%的平均利潤水平。
今年2月正式缷任中國鋼鐵協會長的武漢鋼鐵集團總經理鄧崎琳說,中國去年的粗鋼產量突破6億噸,達到6.3億噸,超過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鋼鐵供需矛盾突出迫使鋼價下降。另外,從去年初以來,進口鐵礦石、焦煤等原燃料采購成本不斷上升,僅進口鐵礦石一項,2010年中國進口鐵礦石超過6億噸,漲價使鋼鐵企業每年損失幾千億元人民幣,全部進入鋼鐵生產成本。在鋼材價格下降,生產成本大幅度上升的雙重壓力下,鋼鐵企業生產經營困難。
“中國鋼鐵工業產能急劇擴張的時代已基本結束。企業涉足非鋼項目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壽榮說,鋼鐵生產經營面臨的產能嚴重過剩、產業集中度低、控制能力弱以及資源、能源、生態環境三重壓力越來越大。眾多因素的制約,將促使中國鋼鐵工業進入調結構、轉方式、中低速增長時代。
中國大型鋼企已紛紛加快多元化經營的步伐。在各大鋼企陸續公布的“十二五”規劃中,不約而同地提到要加快“非鋼”產業的發展。武鋼去年的“非鋼”業務利潤達到18億元,占利潤總額的一半以上。規劃到“十二五”末,武鋼“非鋼”產業收入1100億元以上,占規劃總收入3600億元的比例超過30%。
武鋼規劃發展部副部長高波說,“十二五”期間,武鋼將把“非鋼”產業的發展思路從“一業為主”變為“一業為主,適度相關多元”。企業將圍繞供銷鏈發展礦產資源、鋼材深加工、國際貿易相關產業,圍繞生產鏈發展工程服務、后勤服務、金融服務類產業,圍繞價值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等。
資料顯示,早在2001年,首鋼的“非鋼”產業就已經占據了其整體利潤的半壁江山。首鋼通過發展“非鋼”產業不僅提升了企業的形象,而且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如今,首鋼集團涉足的“非鋼”產業已經涵蓋采礦、機械、汽車零部件、電子、建筑、房地產、服務業、海外貿易等多種行業。其中,僅在電子、機電業的銷售收入就達到131億元,比5年前翻了一番。
寶鋼的主要業務布局分為鋼鐵主業、資源開發業、鋼材延伸加工業、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生產服務業、煤化工業。這種產業布局被寶鋼稱為 “1+6”。
中國一直十分重視鋼鐵生產,鋼企花大力氣開展多元化經營在五十多年前是不敢想象的。1958年,中國提出“以鋼為綱,全國躍進”的方針,掀起了全民煉鋼的高潮。農民、學生等狂熱地將家中的鐵鍋、鐵鏟等鐵制品貢獻出來,在公社、學校、廣場等處用自制的“高爐”煉鋼。當年的“以鋼為綱”不僅沒有生產出大量合格的鋼材,還造成了嚴重的浪費。
鋼鐵業目前面臨經營方式的巨大轉型,業內認為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以物流業為例,預計“十二五”時期,中國鋼鐵物流量將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長,流通范圍和增值空間也將進一步提升。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首席分析師李世俊介紹,鋼鐵消費預計在“十二五”末期達到7億噸左右,接近飽和,鋼鐵物流不僅能夠通過提升鋼鐵業物流配送水平實現鋼鐵業的精細化生產,同時還將通過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成本,為鋼鐵業帶來巨大的附加值。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蔡進說,目前我國鋼產量與物流量的比例為1:5,即每生產1噸鋼,需要5噸物流量。去年,我國生產了6.3億噸鋼,產生30億噸鋼鐵物流量。2009年,鋼鐵物流業企業的平均利潤率為6.7%,一些貿易加物流的鋼鐵流通企業利潤率甚至達到8%左右,遠遠高于我國生產資料流通企業利潤率1.2%的平均水平,也遠高于鋼鐵業的平均利潤率。
“鋼鐵企業的多元化經營不會影響中國鋼鐵主業生產。”鄧崎琳以武鋼為例解釋說,鋼鐵仍是武鋼主業,企業主要的經營創利和資金流還是依靠鋼鐵業,沒有鋼鐵可能導致集團的全面癱瘓。在多元化的同時,武鋼絲毫不能放松發展鋼鐵業的努力。